种养结合 变“废”为肥 新洲新农人串起绿色循环产业链_世界短讯
5月10日,走进位于新洲区徐古街克昌湾村的余林家庭农场内,成片的桑葚树映入眼帘,粉、紫、白各种颜色的果实交错在浓密的桑叶中,在阳光下的照射下呈现出饱满鲜艳的色泽,令人垂涎欲滴。这是农场负责人刘水兵、余林夫妇充分立足本地资源优势,通过种养结合、变“废”为肥的方式,实现种养殖绿色循环发展的成果缩影。
农场于2019年引进无籽十大、白玉王等桑葚品种,现种植规模达50亩,亩产量可达1500斤。当前正值桑葚成熟的季节,农场迎来“采摘热”,放眼望去,游人们三两成群,手持果篮在果园中穿梭,或拍照打卡,或采摘品尝,感受田园乐趣。
(资料图)
2014年,新农人刘水兵、余林夫妇集中流转村民闲置土地,投资100万元成立了专业合作社,养殖“无抗”土鸡。
“‘无抗’土鸡蛋比起普通的鸡蛋,具有低胆固醇、低脂肪,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等特点,在养殖过程中,没有使用任何抗生素,很受市场欢迎。”刘水兵告诉记者。
伴随着鸡蛋的畅销,养殖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,如何绿色高效地处理鸡粪,成为摆在夫妇二人面前的现实问题。
考虑到合作社地处将军山脚下,日照充足、降水充沛且昼夜温差大,适宜果蔬种植。2020年,二人再次流转当地200余亩土地,开起了家庭农场,种植梨子、桑葚、水密桃、冬枣等水果以及胡萝卜、土豆、莴苣、竹笋等时令蔬菜。将养鸡产生的粪便,就地变“废”为肥,还田用于种植蔬果,同时将种植的农作物反哺养殖业,成为土鸡的“绿色口粮”。
“我们农场现在常年种植有10多种有机蔬菜、6种有机水果,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季节都有时令蔬果可供采摘。”余林介绍,农业种植的有机废弃物和养殖的粪污循环再利用,形成了种养循环的绿色闭合模式,不仅有效节约了化学肥料成本,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,当前农场生产的蔬果、鸡蛋在市场上十分“抢手”,客户往往需要提前预定才能一饱口福。
下一步,夫妇二人计划做出经营模式上的新尝试,通过深耕“共享菜园”模式,充分挖掘“认养农业”的优势和价值,打造集观光旅游、采摘体验于一体的民俗体验农场,探索循环利用、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致富路。
通讯员: 叶玉回
一审:邓安娇
二审:汪珊英
三审:王建玲
标签: